首页

坐脸窒息闷死

时间:2025-05-25 20:49:28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92188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全国工商联咨询委员会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 石泰峰出席并讲话

“几乎所有的气候问题都是由富裕国家造成。”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贫穷国家不仅不是气候破坏的实施者,反而是气候危机的重要受害者。”

中国外交部新任发言人林剑亮相:期待真诚沟通

会议指出,香港、澳门红十字会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和支持内地红十字事业。2008年以来,香港红十字会为支持内地赈济救灾、灾后重建、“博爱家园”等捐款超过13亿港元,并派驻、聘用项目管理团队,长期驻扎受援省份,不仅使民众受益,也帮助基层红十字会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澳门红十字会不断深化与内地省份在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合作,大力支持总会开展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行动,帮助西部地区改善农村医疗、教育条件和生计,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王永志——时刻听从国家召唤 敢于赴汤蹈火

李泰康当日出席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与马来西亚芒果传媒共建培养新媒体人才的芒果空间项目启动仪式,并向8位马来西亚和中国的自媒体人颁发“新媒体优秀创作人”奖。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校企合作,向中国和全球游客宣传马来西亚文旅产品,以助力“2026马来西亚旅游年”。

台湾“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岛内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挥霍无度

今年的“两高”报告均提到“第二十条”适用进展。最高法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77名被告人被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最高检报告指出,仅在去年,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属正当防卫依法不捕不诉261人,同比上升25.5%。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公布2024“中国骑行地图”

任建新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胡锦涛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任建新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